时间: 2024-12-26 09:11:01 | 作者: 竞彩体育篮球
本研究探讨了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设计方法,以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获奖项
本研究探讨了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设计方法,以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获奖项目——澳门世界遗产历史城区M30 Integrated Infrastructure for Power Supply and Waste Collection项目(以下简称M30项目)1为例,分析其在电力供应与废物收集中的创新应用。澳门历史城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的双重压力。研究评估了M30项目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通过复合化设计实现基础设施功能的高效整合与优化,探讨其在历史城区和现代城市中的应用潜力。通过案例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收集M30项目相关文献资料和技术报告,梳理其设计理念和实施过程,并结合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设计的成功案例作对比分析。研究之后发现,M30项目在等方面充分展示了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设计的巨大潜力,通过将电力供应与废物收集功能集成至同一系统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城市景观破坏,改善环境卫生状况。本研究为通过基础设施复合化设计实现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澳门作为东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其历史城区不仅是澳门的文化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1]。它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从葡萄牙殖民时期留下的建筑到本土传统的街巷,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澳门历史城区面临着垃圾处理和电力供应的巨大压力。高密度的历史城区内,日渐增长的垃圾处理需求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
这些奖项不仅是澳门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次重大收获,也是全世界城市在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重要凭证。其成功实施为全球其他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在类似情境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图1)。这一奖项的获得,不仅印证了基础设施拥有作为城市消极空间逐步发展的潜力,而且印证了澳门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建筑师这一职业的成功探索,对之前学者研究中所担心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与城市规划的衔接是否会脱钩,并提出“后世遗时代”澳门文化建构和遗产保护的困境的一种积极回应[3]。
澳门历史城区总面积约为1.23平方公里,当中核心区面积约为0.16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约为1.07平方公里。核心区由8个广场空间、22处被评定的不动产,以及连接各广场空间及历史建筑的街道所组成,缓冲区则位于核心区外围[4]。在这个高密度的城区内,建筑物密集,人口密度大,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超过2万人[5] (图2)。随着澳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城区的垃圾量明显地增加,对历史建筑和城市环境能够造成巨大压力。垃圾的一直增长不仅影响历史城区的美观度,而且对居民的生活品质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澳门历史城区及其缓冲区的法律规定下,绝大多数建筑仍保留原有建构[6]。这就使得居民必须亲自下楼扔掉每日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而不能像其他现代居民楼一样扔在同层垃圾房,通过宅邸物业定时定点处理和运输垃圾。所以,如何在保护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处理高密度城市中的复杂关系的前提下,进一步解决垃圾增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学者在2021年提出将“多价性”(Polyvalence)空间理论介入澳门历史城区的缝隙空间,这一概念在学术理论上成为狭小地块中M30项目强有力的支撑[7]。“多价性空间”这一概念是赫兹伯格针对功能主义过分强调共同价值观而缺乏个性自由而提出。他认为设计应该使建筑和城市保持它们的特点,同时还应具有使自身适应变化的能力[8]。而垃圾站和电力设施这两个具有较强社会性质和公共性质的基础设施建筑,其作为实践可以为“多价性”理论做进一步的发展,并通过建筑规划设计方法阐释澳门中西交融的文化内涵,协调城市与垃圾站之间的矛盾。
在澳门历史城区,垃圾处理设施的缺乏导致垃圾在街道和公共区域堆积,影响环境卫生和世界遗产城市形象。根据澳门市政署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澳门的垃圾总量近50万吨(表1),其中历史城区的垃圾处理需求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9] (图3)。在政策引导方面,为了减轻垃圾对附近环境能够造成的影响,市政署根据各区域的真实的情况,针对澳门地少、人口稠密的特点,逐步改建合适的废弃电房;充分的利用城市空间,如行车天桥底部或分隔岛等,设置封闭式垃圾房。垃圾房可放置手推垃圾车,内设有通风设施、污水收集井、紫外线杀菌灯、冲洗设备等,可让清洁人员定时进行清理洗涤及消毒;其外附设资源垃圾分类回收箱以推广环保理念。垃圾房还采用活门投放方式处理废弃垃圾,有助减少臭味溢散及虫鼠滋生,进一步改善街道卫生状况。
在澳门历史城区,电力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分布情况需要精细规划和设计。电力房的分布主要考虑到供电稳定性和效率,而垃圾站则需要方便居民使用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根据澳门市政署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澳共有299个垃圾收集设施,分布于不同的街道和社区,如板樟堂巷、美副将街等(表2)。这些设施的分布在提高垃圾处理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着与历史环境协调的问题(图4)。值得称赞的是,澳门大多数垃圾房的设计方法已经在材料、高度和视觉等方面考虑到与旁边的环境的协调(图5)。这是城市基础设施微观尺度上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背景和因素。
为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澳门市政署和澳门电力公司决定联合建设一个集电力供应和垃圾处理功能于一身的综合设施,以提高垃圾处理效率,改善环境卫生状况。M30项目通过在单一地块上叠加建设电力房和垃圾站,创新性地解决了空间存在限制的问题。通过合理的布局设计,电力房和垃圾站不仅仅可以满足社区的电力供应和垃圾处理需求,还能减少对历史环境的影响。电力房位于建筑下层,垃圾站位于上层,通过分层设计,实现了功能的高效整合和空间的最大化利用。此设计使该项目成为澳门历史城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对其他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在垃圾处理与电力供应方面的成功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为澳门M30项目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例如,哥本哈根的CopenHill项目将垃圾焚烧发电与滑雪场结合,实现了废物回收处理和公共娱乐功能的双赢。伦茨菲尔德的生物能发电厂通过将生物质能转化为电能和热能,不仅提供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还利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热能供给温室农业,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表3)。这些案例展示了在历史环境中进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多种可能性和成功路径,为澳门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借鉴这些成功案例,澳门可以在保护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高效化。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些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案例占地面积较大,但M30项目占地只有15平方米,且位于历史城区的缓冲区当中,设计团队没有一味地模仿和盲目学习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经验。
澳门市政署的垃圾收集设施分布图详细展示了全澳各区垃圾站的分布情况[10] (图6)。每个垃圾站的位置都经过精心规划,以确保垃圾能够被及时收集和处理,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旁边的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这种精细的规划和布局设计,不仅提高了垃圾处理效率,还改善了社区的环境卫生状况。
澳门地区拥有澳门最多的垃圾房,而M30项目就位于澳门历史城区的快艇头里(葡语Beco dos Faitiões),占地约1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0平方米(图7),造价约为37万美元5。该项目不仅为社区提供电力供应和垃圾收集服务,还通过优化设计,在历史环境中实现现代化基础设施集成。项目的设计和建设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功能的高效整合,如何在历史环境中融入现代化建筑,以及如何满足居民的使用需求。通过精心设计和创新思维,M30项目成功地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为澳门内港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树立了新标杆。
由于人口密度较高,政府在历史旧城区批准了新的设施和新建筑的建设,但需要应对高度和建筑比例等更多限制。由于城市持续不断的发展的需求,现代基础设施与具有历史意义场地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LBA团队通过对场地高程的细腻操作,使新基础设施与旁边的环境相融合,项目通过设计两种基础设施项目作为垂直对象,置于相邻巷道的历史建筑旁;并使新的通道如同公共回路一样运作。坡道被设计为一个连贯的水平元素,连接并调和了公共楼梯和现有的墙体与新基础设施的体量(图8, 9)。
新基础设施的体量是一种经过雕刻、缩小并堆叠的形态,以便与历史区域内的建筑体量相呼应,使其介入得更加协调。体量转角处为场地提供了视野,并在坡道俯瞰下方主要公共庭院处设置悬臂步道。它的侧墙既切割又连接相邻的历史建筑。建筑的高度经过精心设计,与相邻建筑的体量相吻合。在建筑的角落和相邻的历史建筑旁,设计师使用钢材作为分隔,使新建筑与相邻砖结构建筑既接触又分离。这两种材料的对比对新建筑的批判性表现、分离、框定以及与旧建筑、现有挡土墙和公共空间的历史背景关系至关重要。这样做整合了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和典型岭南建筑特色(如青砖)以及现代基础设施项目的需求(如悬臂钢结构步道、金属栏杆和不锈钢排水沟)。建筑并不是模仿其背景,而是通过框定、增强和重塑其城市背景,使之焕发新生。
项目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对历史环境的保护、空间的限制和多功能需求。设计团队采用了体量处理、剖面设计、流线调整和材料使用等多种设计策略。建筑体量经过精心设计,与周围历史建筑形成一种动态互动关系。这种互动不仅保持了历史城区的整体美感,还为新建筑的融入提供了视觉上的连贯性。
剖面设计是项目的关键要素,通过细致规划,确保建筑功能的高效布局。电站和垃圾处理单元被巧妙地安排在不同楼层,以最小化彼此之间的干扰,同时最大化利用有限的空间。流线设计对于保证建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流线规划,使得电力供应和垃圾处理的操作的过程得以顺畅进行,同时,公共通道的设置也考虑到了居民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使得垃圾处理单元能够方便地被公众使用。材料的选择在项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团队结合本地砖砌材料与风化钢和不锈钢,这样的组合不仅呼应了周围老建筑风格,还为建筑提供了质感上的对比,增加了现代感和视觉层次。
项目设计还借鉴了相邻的澳门活化代表性项目。例如,由相同建筑团队设计的永福围6 (葡语Patio da Eterna Felicidade)项目通过采用青砖砖砌结构和不锈钢,不仅与周围的历史建筑和谐共存,还成功应对了极具挑战性的环境(图10)。M30项目也采取了类似的设计策略,利用当地材料和现代技术,确保新建筑在功能和美学上都能与历史环境相融合。
此外,M30项目严格遵守了澳门市政署的相关规定。根据地块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红线,建筑物最大许可高度为9米,且在遵守76度角线之外,最多只允许增建同一垂直面两层之缩级楼层[11]。建筑物的景观处理也是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景观设计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提升了建筑物的整体价值。材料方面,M30建筑物采用青砖砌,这样一种材料选择不仅符合历史城区的整体风貌,还拥有非常良好的耐用性和维护性。
值得注意的是,M30项目在获得奖项后,因其设计团队葡国文化和葡语沟通的原因,并未像其他同时期获得奖项的中国项目而获得推广,设计团队和项目在网上公布的信息极其有限。并且此项目的全名必须包含功能性要素,因此名称的繁杂和拗口没办法避免。这些问题造成相较于其他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项目在宣传上具有天然“弱势”。这一现象应是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发展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但是在现实中,正是因为M30项目的低调与小众,反而是其代表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获奖的原因。
另一方面,项目亦在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和保护历史环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通过优化设计和材料选择,项目实现了功能与美观的双重目标。M30项目的成功不仅提升了澳门历史城区的基础设施水平,还为全球其他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通过这一项目,澳门展示了如何在尊重和保护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同时,在澳门这一特殊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若要阐释不同文化和解决城市用地问题,不仅要考虑规划层面的问题,还应该要考虑具体的建筑规划设计方法、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自身之间关系,更要尝试在突破不同功能基础设施方面做叠加处理。能更加进一步完善和实践城市基础设施文化性的不一样的层次与内容[12]。在澳门不同地点分布120个垃圾房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对象,例如建构垃圾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末端系统或体系,提炼出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以使其与城市规划和发展做出更好的结合,甚至在未来成为指引城市规划的重点。
M30综合基础设施建筑项目通过其创新的设计和成功的实施,展示了在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潜力。通过考虑建筑体量、剖面设计、流线调整和材料使用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确保了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和谐共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面临的垃圾处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挑战将更加严峻。通过借鉴M30项目的成功经验,其他城市可以在保护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同时,创新性地解决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难题,实现历史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协调统一。通过加强不相同的领域技术水平和跨文化合作,能更加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影响力和可持续性,为全世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更多的力量。
M30项目为全球其他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LBA团队成功地实现了历史保护与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双赢。未来,希望这一成功经验能够被广泛推广,逐步推动更多城市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融合,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澳门市政署根据澳门三个地区分别用M代表澳门(Macau),T代表氹仔(Taipa),C代表路环(Coloane),M30则是澳门第三十个垃圾房。
5 ,2016年6月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5889元,推测项目造价约为243万人民币,项目于2020年建成,周期约为4年。
[2]李嘉炜. 澳门生活垃圾产量预测及处理路径规划[D].澳门:澳门科技大学,2018
[6]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遗产保护法[Z]. 澳门特别行政区, 2013
[7]殷健强.澳门历史城区缝隙空间再生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面向高水平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澳门科技大学ihy.2021.029723.
[8]聂亦飞.赫曼·赫兹伯格的“多价性空间”建筑观念及实践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